12月13日—14日,2023中国家电科技年会(ASTC 2023)暨智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年会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化、健康与清洁、制冷、降噪、直流柔性等技术方向,组织了1场全体大会及7场专题研讨会。家电智能技术专题研讨会在14日与其他专题研讨会同期举行。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曲宗峰出席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副所长、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总工程师李红伟主持。
曲宗峰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家电与智能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从智能家电到智能家居、再到智慧家庭,行业对于“智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家电和家居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使产品的使用场景和工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促进智能家电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家电的智能化离不开硬件、软件和系统等各层面的技术和服务的支撑,希望各方同仁借助中国家电科技年会的交流平台,共同研讨智能家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家电和家居的场景化已经成为重要的事实,头部企业都在围绕人居生活需求,提供场景化服务方案,而不仅是提供硬件设备。那么,场景化的运行规则如何产生?场景信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大数据研究院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陆泉教授带来题为《场景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的报告。针对知识的产生与应用需要考虑场景特性的普遍现象,陆教授团队提出场景化知识图谱的概念、结构以及构建方法,以描述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场景,利用场景信息提高知识图谱知识应用的精准性和适用性,并以轻度认知障碍知识检索应用为例进行了实证。
大模型是什么、有什么用、有哪些问题、怎么用?针对这些问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语言与心理计算研究小组负责人王博副教授进行了《大语言模型与Agent技术简介》的报告,系统地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缺陷与不足、风险与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以大语言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案例分析。
智能家电系统的工作离不开软件,软件的bug关乎功能,也可能关系安全,如何提高软件源码的测试效率和质量是未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中心、北京北大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岳贯集在题为《软件源代码安全检测解决方案》的分享中,从软件测试的关键问题出发,阐述了对应的策略和北大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家电的智能化是大趋势,而智能家电采用无线通信连接的占大多数,无线连接性能的好坏直接关乎用户体验。针对智能家电品类繁多、形态各异、体积多变的特点,南京捷希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黄晨带来了《智能家居终端无线性能测试方案研究》的报告,该测试方案解决了智能家电不宜翻转,测试场尺寸过大、建设成本和能耗过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测试项全、成本低的特点,可广泛的开展射频性能、业务性能、信道仿真、干扰性能、移动性能等全方位的无线测试应用。
质量是智能家电、家居产品的关键,与传统产品不同,智能产品质量关注的维度更广、需求更为复杂多样,但就软件质量测试来讲又分为不同的特性,如何实施智能家居软件测试和实现测试自动化,一直是国家智能家居质检中心研究的课题。国家智能家居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工程师陈丽芬针对智能家居设备、APP、云平台组成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性能等测试需求,介绍了一套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且该方案已经在国内头部企业成功落地应用,极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和质量。
小米空调事业部研发总监吴俊鸿带来了题为《基于米家IoT生态的智能网联空调技术介绍》的报告,报告指出以智能网联功能为基础,从数据、场景和智能三个维度进行技术创新,依托米家的IoT平台,结合空调智能化需求,在空调的智慧场景和智能算法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
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是近年来的高频词。中国的家电行业已经是世界领先的行业,但核心的MCU和功率器件等还大量使用进口器件,家电企业有自己的考量,芯片企业也有自己的宏图。芯片既是家电的大脑,又是感官和四肢驱动力。家电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离不开各类芯片和传感器的创新和应用。小华半导体有限公司家电市场销售总监保卫华、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ICBG市场与销售中心高级总监缪磊分别在报告中介绍了公司的自主创新产品及在家电领域的应用方案。
腾讯云消费电子行业资深架构师沈培君在报告中介绍到,面对家电行业增长与成本的挑战以及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诉求,腾讯云结合云基础设施、体验化链接工具、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化创新应用场景等硬核技术能力,将为家电行业新一轮发展注入新动能。
家电的网络化已经非常普遍,但互联互通一直都是行业的热点问题,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内外行业联盟等都在努力打造互联互通生态。在智能化时代家电带来美好生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赵鹏在报告中阐述了智能家电的定义、产品形态和互联互通现状,分析了智能家电互联互通的技术发展、应用模式、行业痛点,并结合典型案例说明相关标准的作用。